《石家庄市湿地保护规划(2023-2035年)》 《石家庄市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2021-2035年)》新闻发布会

2025-02-27 17:45:31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字号
  • 超大
  • 标准

1731436908859932.jpg

2月27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石家庄市湿地保护规划(2023-2035年)》和《石家庄市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2021-2035年)》新闻发布会。石家庄市林业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刘志刚先生就《石家庄市湿地保护规划(2023-2035年)》《石家庄市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2021-2035年)》作说明。石家庄市林业局二级调研员温连吉先生、石家庄市林业局自然保护地管理科科长吴玉琼女士回答了现场记者提问。发布会由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科科长王玉杰主持。发布实录如下:

1739031810633412.jpg

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科科长  王玉杰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组织的《石家庄市湿地保护规划(2023-2035年)》和《石家庄市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2021-2035年)》新闻发布会。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我们邀请到了市林业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刘志刚先生;市林业局二级调研员温连吉先生;市林业局自然保护地管理科科长吴玉琼女士。3位嘉宾将向大家介绍《石家庄市湿地保护规划(2023-2035年)》和《石家庄市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有关情况,并就大家关心的问题回答记者朋友提问。

首先,请市林业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刘志刚先生就《石家庄市湿地保护规划(2023-2035年)》《石家庄市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2021-2035年)》作说明。

1740072454286220.jpg

市林业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刘志刚

尊敬的媒体朋友、各位来宾:

大家好!

首先,感谢各位对我市湿地和自然保护地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参与。

根据工作需要并结合石家庄市实际,我们组织编制了《石家庄市湿地保护规划(2023-2035年)》(以下简称《湿地保护规划》)和《石家庄市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希望通过各位新闻界的朋友进行广泛宣传。下面,我就这两个规划的相关情况做简要介绍:

一、编制两个规划的必要性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全国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及其相关专项规划的编制,要求多规合一、责权清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湿地保护规划》和《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作为国土空间的专项规划,编制这两个规划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要求的关键举措,是落实湿地保护、自然保护地发展保护决策部署的内在要求,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将解决湿地和自然保护地在保护、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实现对生态资源的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促进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再上新台阶,牢牢守住石家庄市生态“底色”。

二、两个规划的编制过程

两个规划立足石家庄市资源禀赋,充分衔接《石家庄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河北省湿地保护规划(2023-2030年)》《河北省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2021-2035年)》和其他相关专项规划。编制过程中通过了专家评审、征求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部门、公众意见,12月30日,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2025年1月21日,《湿地保护规划》和《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获石家庄市人民政府批复。

三、两个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湿地保护规划》主要内容

《湿地保护规划》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改善湿地生态功能为主要内容,以管理体制与体系改善、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为重点,绘制了石家庄市湿地保护新蓝图。

1.厘清湿地资源底数。根据2022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数据,结合实地调查,石家庄市湿地资源共包括森林沼泽、内陆滩涂、河流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和沟渠等六类用地,总面积约为39254.68公顷,湿地率为2.99%。

2.明确湿地保护目标。加强湿地保护、湿地恢复和综合治理,实行湿地面积总量管控,全市湿地保有量总体稳定。严格湿地用途监管,有效遏制天然湿地面积萎缩趋势。严格保护湿地,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到规划期末,全市湿地保护率保持在55.88%以上。

3.划分湿地功能分区。《湿地保护规划》以《河北省湿地保护规划(2023-2030年)》中划分的湿地功能区为基础,结合石家庄自然地理特征、湿地功能特性等因素,将石家庄市湿地划分为两大区域,即山地湿地功能区、平原水网湿地功能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各分区内湿地的核心保护要求。

4.确定湿地保护重点任务。实行湿地面积总量管控,将湿地面积总量管控目标纳入林长制、河湖长制等考核;通过建设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水源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形式,完善湿地保护体系;完善保护管理制度,实施湿地分级保护,推进湿地恢复管理,提升湿地保护管理能力;谋划实施湿地保护、湿地修复重点工程;加强湿地资源调查监测,定期开展湿地资源调查,建设全市湿地网络监测平台;定期开展湿地科普宣教活动,建设湿地生态科普宣教基地,弘扬湿地生态文化。

(二)《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主要内容

1.厘清石家庄市自然保护地底图底数。自然保护地基本覆盖了全市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遗产最精华、自然景观最独特、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市已建立自然保护地40处,批复总面积16.86万公顷,去除交叉重叠后矢量总面积10.88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74%。

2.构建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依托太行山脉和大清河水系、子牙河水系形成的石家庄市山水脉络生态基底,结合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特征,充分衔接《河北省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2021—2035年)》《石家庄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石家庄市林业和草原保护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构建石家庄市自然保护地“一核一屏,两廊多点”的空间布局结构,其中,“一核”为河北驼梁自然保护区,“一屏”为太行山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生态屏障,“两廊”为太行山生物廊道和滹沱河水生态廊道,“多点”为五个具有重要生态保护价值和生态服务功能的生态建设节点,是各片区自然保护地建设的重心和抓手,作为生态建设重心优先进行保护和发展。

3.确定自然保护地建设任务。《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明确7项建设任务,一是持续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二是提升自然保护地管理能力;三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强自然生态保护与修复;五是完善自然保护地科研监测体系;六是拓展生态服务供给能力;七是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各位媒体朋友,这两个规划是对我市湿地和自然保护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贯彻落实国家、省文件要求作出的全局性安排,是我市湿地和自然保护地保护与管理的空间蓝图,同时也为下辖各区县编制湿地保护规划和各类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提供了规划基础。

下一步,我们将做好规划的印发和公开工作,进一步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拓宽公众参与渠道,丰富公众参与形式,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不断提高湿地和自然保护地保护与管理水平,确保完成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我们非常期待广大媒体朋友们能够加强对规划的宣传,非常欢迎社会各界和全体市民参与和监督规划的实施,共同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贡献生态力量!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科科长  王玉杰:

感谢刘志刚局长的发布。

下面,是现场提问时间。请记者朋友举手示意,提问前,请通报所在媒体机构名称。

河北日报:国际和国内对于湿地定义有不同的版本,《石家庄市湿地保护规划》所指的湿地概念和分类是采取的哪一个呢?

1742277672100900.jpg

市林业局二级调研员 温连吉: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也感谢各位朋友对石家庄市湿地保护规划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湿地作为三大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地球之肾”,对我们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对于湿地的定义,以及它所包含的用地类型,从科学界到政府部门一直以来都有不同的理解与看法。例如国际上公认的湿地概念是1971年《湿地公约》中提出的,中国在2013年由国家林业局颁布的《湿地保护管理规定》中也提出了我国对于湿地的定义等等。相对应的,湿地所包含的用地类型在土地调查、林业调查等不同工作中也有所差异。

随着我国湿地保护工作的深入发展,在2022年6月1日,我国首部专门针对湿地保护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颁布实施,以法律的形式对于湿地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义。

《石家庄市湿地保护规划(2023-2035年)》中所指的湿地与《湿地保护法》中的定义保持一致,指的是具有显著生态功能的自然或者人工的、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带、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海域,但水田以及用于养殖的人工水域和滩涂除外。湿地所包含的用地类型,与2023年11月自然资源部正式印发的《用地用海分类指南》附录D中的湿地地类保持一致,包括3个一级地类、12个二级地类。

谢谢!

长城新媒体:请问自然保护地的概念及我市包括哪些类型?石家庄市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1743278600637993.jpg

市林业局自然保护地管理科 吴玉琼:

感谢提问。自然保护地是由各级政府依法划定或确认,对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及其所承载的自然资源、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实施长期保护的陆域或海域。自然保护地按生态价值和保护强度高低依次分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其中自然公园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按级别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级(省级)。目前,全市现有自然保护地40处(无国家公园),分布在平山县、井陉县、赞皇县、灵寿县、元氏县、行唐县、井陉矿区、鹿泉区、赵县和新乐市10个县(市、区),其中自然保护区4处,如驼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灵寿漫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等;风景名胜区9处,如西柏坡-天桂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嶂石岩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地质公园2处,分别为赞皇嶂石岩国家地质公园、灵寿五岳寨省级地质公园;森林公园21处,如仙台山国家森林公园、沕沕水省级森林公园等;湿地公园4处,如清凉湾省级湿地公园、冶河省级湿地公园等。

我市的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统筹保护和发展,在石家庄市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得到系统性保护的基础上,提升自然保护地管理效能,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多样化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更好地推进生态惠民,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逐步建成有石家庄特色的生态完好、类型丰富、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彰显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谢谢!

河北广播电视台: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的进程中,自然保护地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市林业局自然保护地管理科 吴玉琼:

感谢提问。

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进程中,自然保护地发挥着塑造城市形象、提供生态休闲空间、推动绿色发展和保障生态安全等方面的作用。优质的自然保护地资源是城市的绿色名片,能够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展示石家庄市生态宜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形象,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资和游客,增强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自然保护地的建设和发展可以带动相关绿色产业的兴起,如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促进城市经济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转型,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在面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全球性挑战时,自然保护地能够增强城市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抗逆性,保障城市的生态安全,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生态基础,降低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生态风险。谢谢大家。

中新社:请问两个规划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会带来哪些积极影响?谢谢。

市林业局二级调研员 温连吉:

感谢您的提问。我从两个方面来谈一下两个规划对石家庄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会带来的积极影响。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方面:

1.推动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自然保护地和湿地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规划的实施可合理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吸引大量游客,带动餐饮、住宿、购物等相关产业发展,增加旅游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增长。例如依托驼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绵蔓河、冶河省级湿地公园等发展生态旅游后,周边农家乐、民宿等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2.促进绿色产业发展。湿地和自然保护地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服务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湿地和自然保护地的建设有利于保护和培育生态资源,为发展林下经济、特色种养殖、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提供良好基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绿色发展。比如利用自然保护地周边的生态环境优势,发展有机农产品种植,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3.带动相关服务业发展。随着湿地和自然保护地的发展,科研监测、生态教育、环境评估等相关服务业需求也会增加,为当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和投资,提升地区经济活力。

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方面:

1.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湿地的保护和自然保护地的建设能够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和公共服务,如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优美的休闲空间等,有助于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2.增加就业机会。除了旅游和服务业直接创造的就业岗位外,湿地和自然保护地的建设与管理还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包括护林员、导游等,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选择,促进社会稳定。

3.促进生态教育与文化传承。湿地与自然保护地是开展生态教育和科普宣传的重要基地,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和展览,能够提高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科学文化素养。同时,自然保护地内蕴含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迹,也为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提供了重要载体,增强了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谢谢!

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科科长王玉杰:

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也感谢各媒体的关注。由于时间关系,现场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如果想进一步了解有关情况,请在会后与市林业局工作人员联系。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编辑:李炳瑶
责任编辑:尚燕华

热新闻

热视频

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