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工程请您阅卷 ——“我为群众办实事”20项民生工程推进落实情况摘记
2021-12-09 08:04:08 来源:石家庄日报
- 超大
- 大
- 标准
- 小
□本报记者 王 静
12月8日,在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我为群众办实事”第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就部分“我为群众办实事”20项民生工程推进落实情况进行了介绍。
我市96%的事项审批时限已达全省第一
市行政审批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高国欣介绍,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市行政审批局聚焦市场主体堵点痛点,践行为民服务宗旨,积极回应群众期盼,将审批服务融入到“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中。
我市对标全国一流城市,先后经过四轮压减,总承诺时限较法定时限压减80%以上,96%的事项审批时限已达全省第一;在全省率先推行行政审批事项100%“全流程网办”,群众办事“零跑腿”,打造便捷的审批服务环境。改革措施实施以来,全部办件量10.8万件,其中全程网办8.6万件,占比超过80%。同时,在全市23个省级及以上各类园区全面推行9类区域评估。目前已形成38个区域评估评价成果,在101个项目中得到应用,每个单项评估和审批时间平均可压减30天。在此基础上,推行了质监、安监承诺制,“电子证照”“多规合一”“多评合一”等多项改革,推动项目建设进入“快车道”。并且在6大类交易实现全程电子化基础上,抓住开评标这个关键环节,推行“双盲”机制。专家评标时不显示投标单位名称,实现“盲评”,从省级专家库随机抽取专家时不显示专家信息,实现“盲抽”,为招投标营造了公平公正的交易环境。目前,已有近60个工程建设和政府采购项目成功应用。
在村(社区)综合服务站提升工程方面,今年我市着力打造高标准的基层政务服务环境。从红色教育基地、革命老区、文明村镇中,优选基础好、人口多和办事需求大的村,打造“一村一站一特色”,让更多群众享受到高品质的办事体验。全市共建设一类精品示范站100个,二类高标准站500个,占比12.5%,平均每9个村就有1个高标准示范站。在功能拓展方面,引入建行、供销、邮政等第三方机构共建共享,在赵县、无极县开展“政企”“政银”合作,打造集政务服务、供销服务、金融服务、邮政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在服务提升方面,探索推出更多精准优质的服务,擦亮基层特色政务服务品牌。在正定县率先试点乡村两级政务服务事项“政策找人、服务上门”工作,梳理事项清单89项,推动基层群众应享尽享。目前,全市23个县(市、区)4781个村(社区)综合服务站提升改造工程已全部完成,群众不出村就可以办理37项基本公共服务事项,实现了“门口办”“一站办”。
我市就业培训总量和就业率位居全省第一
市人社局四级调研员谢富强介绍,今年全市共开展各类培训30.5万人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244.8%。其中补贴性培训16.1万人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224%;社会性培训14.4万人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273%。属地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培训总量和就业率位居全省第一。
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冬奥会、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战略急需紧缺的技能人才需求,我市开展了育婴师、健康管理师、商务礼仪与服务、中式烹调、中式面点、西式面点等20多个工种6.3万人次培训;结合新业态、新工种,培训网络直播销售员、防疫员、发酵工程制药、疫苗制剂工等15个新工种1.1万人次;聚焦我市大力推进新一代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两大产业率先突破,加快打造5个以上千亿级产业集群的战略决策,在主导产业企业开展各类技能培训2.2万人次,有力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同时,组织企业开展以工代训、岗前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今年分别培训了54112人、7032人、4290人,开展企业职工技能竞赛活动,营造了“学技能、练技能”的浓厚氛围;加大实操培训比例,将理论与实际操作比例设定为3:7,最大限度提升实操能力;坚持“谁用人谁评价”,支持50家企业开展技能等级自主认定,提升了企业的用人自主权。
目前,我市国家级、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4个、技能大师工作室19家。今年首次评选市级高技能人才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各3家,工种涵盖机械加工、数控技术应用等80多个专业,为培养高技能人才和技能带徒、技能传艺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全市已建成公共停车位是去年的5.1倍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智强介绍,目前全市已建成公共停车位4.1万个,是去年的5.1倍。
为解决群众停车难题,今年我市公共停车位建设目标是3.66万个,数量居全省各市之首。我市打破路径依赖,通过不断解放思想,简化审批,规范流程,大胆探索地上地下综合利用和时间换空间市场化运作,成功突破了土地、资金等多方面问题的制约,实现了挖潜增效,有效增加了公共停车位供给。
我市确立了“压实县(市、区)责任、以时间换空间市场化运作、以城区和重点区域为主”的停车场建设推进思路,并且坚持把边角余地及暂未出让储备地块利用、现有停车场挖潜改造、高架桥下空间、绿地地下空间综合利用作为停车场建设的重点,有效解决了土地受限问题。共谋划推进了205个公共停车场项目、4万多个车位,远超年初3.66万个计划指标。
为了破解资金难题,我市一方面通过安排财政资金补助,发挥导向作用,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公共停车场。另一方面通过推动市场主体与国开行、建行、交行等金融机构对接,不但帮助社会资本申请到贷款,解决了项目建设资金,而且在全市形成了社会资本与银行资本竞相投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竞相建设的局面。
同时,我市先后出台了《加快机械式立体停车设施建设安装的意见(试行)》等一系列文件,为规范机械式立体停车设施建设与安装,引导停车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并出台规定对市内四区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的立体停车场设施给予财政资金补助,进一步激发了市场主体投资建设的积极性,有效推动了公共停车位建设工作。
2022年,我市将把学校、医院、商业区、住宅小区等停车矛盾突出区域作为停车场建设重点。在土地综合利用上,一方面大力推进绿地地下公共停车场建设,重点协调省儿童医院、天山新公爵、国瑞城、元南公园等绿地地下空间建设公共停车场。另一方面进一步推进储备地、闲置地临时停车场建设,利用储备地块中的边角余地以及暂不出让地块建设临时停车场,在停车矛盾突出区域建设简易机械式停车场。
农村户厕改造117.78万座 普及率达到86.81%
市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王风楼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完成农村户厕改造117.78万座,普及率达到86.81%;建设农村公厕3057座。2021年,全市改造提升农村户厕21.28万座,占年度任务的147%;改造提升农村公厕1828座,占年度任务的108%。已累计建设粪污集中处理设施149座,建立113个维修服务站(点),购置各种抽污抽粪车辆3261辆,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厕所坏了有人修、粪液满了有人抽、抽走之后有利用”的目标,打通了厕所革命“最后一公里”。
我市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县(市、区)平原、丘陵、山区特点以及气候条件、水资源、污水处理等实际情况,根据防冻、节水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因村而宜选择改厕模式。尤其是针对冬季厕所使用防冻问题,在西部山区推广了“伴热带+保温层”“碳晶板”和“小铁炉+型煤”3种厕所保温模式,解决冬天厕房保温问题。特别是自行研发的“防冻防臭节水”新厕具,在零下22.9摄氏度冻不住,可有效解决防冻防臭问题。
在改厕工作中,我市严把产品质量关,严格厕具招标采购程序,严格确定农村改厕选材质量标准和技术参数,加大农村改厕产品质量监管力度,实施全程质量管控。同时,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风俗习惯,把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基本要求,“改不改”“怎么改”由农民自主决定。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积极引导农民投工投劳,组织群众全程参与产品确定、质量检验、施工监理、工程验收和后期管护,有效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市还健全了厕所维修服务、粪污清运服务、粪污无害化处理利用“三个机制”,建立了维修服务、粪污清运服务、粪污处理利用“三支队伍”,设立了维修、抽粪、举报“三个电话”,统筹推进农村厕所粪污和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实现了农村厕所粪污和生活污水就地就近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并推广了“水肥一体化”等3种粪污处理新模式:一种是对厕所和畜禽粪污进行生化处理,使之成为液态有机肥,根据农作物生长需要适时配比,并通过管道输送到地头。一种是对人畜粪污、农业废弃物集中处理,可生产沼气、发电、生产有机肥。一种是对厕所粪污集中收纳,通过微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制成有机肥直接还田,改善耕地板结,提高耕地腐殖质,实现资源化利用。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进一步夯实
市卫健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张国军介绍,截至目前,全市234家乡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标准化建设,达标率91.7%;3972所村卫生室、168所社区卫生服务站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基层服务网底进一步夯实。
我市卫健部门推动了195个乡镇卫生院和3972个村卫生室实现人员、财务、药械、业务、绩效等“十统一”管理,落实村卫生室运行经费2890万元,乡村医生养老补助4454万元,充分调动了村医工作积极性,全面提升了村医服务能力,有力保障了基层群众在家门口看病就医。
根据全省统一部署,我市今年投入1.08亿元,为每个县(市、区)配备了1辆移动核酸检测车,为每个乡镇卫生院配备了1辆负压救护车,全市共装备核酸检测车14辆、负压救护车223辆,极大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的疫情防控能力,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突出作用。
近年来,通过公开招录,订单培养,实施千人培训,选派骨干进修,全科医生培养等方式加快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截至目前,乡村两级医疗卫生专业队伍达到1.7万人,有力保障了基层医疗服务工作开展。同时,在104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了首席专家工作室,由省、市专家每周到社区坐诊;选派410名市级医院医师进驻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累计接诊8.9万人次,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了大医院专家的优质服务。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累计开展基层医务人员疫情防控培训8万余人次,全面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和疫情防控能力。
除抓好基层公共医疗服务惠民工程外,今年卫健系统还开展了“加大医疗机构建设、大力发展幼托事业、建设50个高水平国医堂”等与群众关系密切的一系列惠民实事。
在加大各级医疗机构建设方面,目前正在全力推进河北省重症肌无力医院、市人民医院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市口腔医院、市八院门诊医技综合楼、市中医院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等一批新的重点项目。随着项目的落成,让群众进一步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同时,加快推进县级医院建设,今年推动21个县(市、区)建立了市场化运营的康复中心,县级康复能力明显增强;18个县级医院建立了独立的传染病区,完成了10个县级救治能力提升项目建设,县级医院传染病救治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在大力发展幼托事业方面,我市重点推进婴幼儿照护试点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婴幼儿照护试点机构达到92个,试点托位数达到7262个,建立起了品牌连锁、社区公办民营、民办公助、幼儿园开设托班、单位福利性服务机构等多种类型的试点机构,实现23个县(市、区)试点全覆盖,提前一年超额完成了省下达的任务目标。同时,依托市妇幼保健院,建立了全市首个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为婴幼儿家庭和托育机构提供优质可及的科学育儿指导服务,走在了全省前列。
在高水平国医堂建设方面,在全市遴选了50个基础较好的国医堂,投入806.9万元,扩展了国医堂服务面积,改善了服务环境。选派105名中医高级职称专家组成50个专家团队,在50个国医堂建了首席中医专家工作室,累计下乡帮扶776人次,接诊患者5845人次。安排100万元专项经费,遴选500名基层临床医师开展了“西学中”培养。依托市中医院等6家二级以上中医院,在国医堂推广实施了33种效果突出的中医适宜技术,极大地提升了国医堂技术服务能力,让老百姓在基层享受到了更多更好的中医药服务。